
自今年5月起,泰和公司轉變經營管理模式,實行民營方承包經營,積極調整管理策略、改進管理方式,努力走出一條不虧錢、能盈利的“新路子”。在疫情影響和前4個月連續虧損的被動局面下,泰和公司止虧造血、逆勢上行,連續8個月保持盈利,截至12月24日,累計增盈1000多萬元,生動詮釋了一個“轉變”就是一次“華麗蛻變”。
治愈經營管理“痛點”
泰和公司于連續虧損的危機中開新局,自實行承包經營以來,新一屆班子痛下決心、科學決策,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充分發揮黨總支政治核心作用,健全黨支部組織,推進黨支部標準化建設,切實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針對人浮于事、機構臃腫等問題,破舊立新、唯才是舉,及時調整領導班子和中層干部隊伍。大膽啟用一批有擔當、有能力、敢于創新、富有工作熱情的年輕干部,并合理配置部門與車間人員,進一步優化管理結構,提升管理效能,努力打造一支敢打硬拼、凝聚力強的干事創業隊伍。
打通資金流動“堵點”
今年以來,泰和公司資金非常緊張,不能滿足生產經營資金流動需求,嚴重制約生產經營向好發展。經營模式轉變后,泰和公司一方面積極與供應商、運輸公司等協商并達成協議,緩解前期欠款支付壓力;另一方面加大資金注入,及時兌現承諾,支付原料供應商、運輸費用欠款近1000萬元,讓供應商重拾了合作信心。泰和公司還多措并舉調整原料采購和運輸策略,大力開發原料供應廠礦,形成對比競爭,擇“優”長期合作,壓低石灰石采購價格;將原來委托運輸轉變為自營線上運輸,石灰石、石灰及部分原煤運費下降。這“兩大模式”的成功實施,可降低原料成本和運輸費超1000萬元。
解決裝置高產“難點”
隨著資金流轉狀況好轉,泰和公司多方拓展原料供應和銷售渠道,原煤、石灰石供應充足,原煤、石灰庫存提升,焦化和石灰裝置陸續復產,首次實現8臺炭化爐、3臺石灰窯滿負荷運行。兩裝置全面復產后,泰和公司不斷強化裝置消缺與優化改造。建立設備維護與運行月度專項會診消缺工作,嚴格執行設備點檢周檢查考評,完成石灰裝置中壓變壓器擴容技改,設備穩定性明顯提高。蘭炭和石灰產量不斷刷新,尤其是蘭炭裝置負荷率連續七個月超100%。裝置安全、穩定、高效運行,不僅把欠產任務追趕回來,而且有效降低了平均制造成本。
聚焦技改創效“熱點”
針對生產技術與裝備管理,泰和公司成立了提高煤焦油產率技術攻關小組,反復排查生產指標、操作流程和裝置運行弊端,實施了直冷塔噴淋技術改造、電捕焦油器提壓維修、氨水池分池運行等一系列生產試驗和技術改造,使煤焦油產量連連提高。1-11月份,煤焦油平均產率達8.47%,比2019全年8.15%提高了0.32%。全年預計煤焦油總產量提高2200噸,增創收益400萬元。直冷塔噴淋裝置和煤氣管道安全泄壓裝置等申報的3個專利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
夯實安全保障“基點”
安全是企業發展的命脈,是創效盈利的根本保障。經營模式轉變后,泰和公司及時選拔安全管理知識和工作能力突出的年輕員工補充到安全環保部,重新細化安全員工作職責和內容,強化基礎工作執行落實,提高工作實效。通過全面強化“雙重預防”工作落實,及時整治消除焦化裝置氨水池蓋板老化重大安全隱患;嚴格施行生產廠區禁煙禁火制度、全面落實特殊作業安全、反“三違”專項整治專項工作。泰和公司一系列安全環保工作落地落實,形成了“安、穩、長、滿、優”運行的良好局面。(徐曉林 鄧國濤)